• www.18luck.life 2019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
  • 您现在的位置: 桃源一中>> 教研在线>> 文艺沙龙>>正文内容

    刘丽萍:桃源老街的怀念

          如果豆腐也有文化的话,那么街也应有文化。就如北京的胡同,平易朴素,充满了《四世同堂》吵吵闹闹的故事;就如浙杭的小巷,恬然淡远,飘着《雨巷》平平仄仄的诗韵。那么桃源的老街呢?


           沈从文《桃源与沅江》的开篇如此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我想,借了陶渊明的光,桃源也该算是一处名胜。世事纷扰,桃源早已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一块净土。桃源的老街呢?陶公似乎忘了那么一笔,沈老却是细细地交待了,杂杂闹闹的一条街,“有官药铺,有茶馆酒馆,有米行脚行,有和尚道士,有经纪媒婆,庙宇祠堂、后江妓楼”, 他笔下是是民国时的桃源老街。


           我记忆里的桃源老街与民国是绝对不同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街,是沿着沅江的一条坑坑洼洼的简易路,雨天一滩水,晴天一街灰。驴子、骡子、马和人一起行走在街面,有时还有贩牛的商人赶着几头牛在街上慢悠悠地走着。街上的轿车是稀罕物儿,板车却很多,还有喷着浓烟的施拉机。街上来往的人还多。因为那时是以水路为主,湘西、贵州等地的船也得经过此处。但是人们并不富有,多穿着土布衣,衣服色彩基本上是灰色、青色、蓝色、白色,因此,现在想起老街来,就如从怀中掏出的一张永远黑白的照片一一


           那张照片上的人物很简单,看清楚了他们脚上的鞋也就看清楚了他们的一切。草鞋、布鞋、胶鞋还有皮鞋……我的父亲常常叮嘱我们,“好好读书,将来一定穿皮鞋”,这就是我的父亲和上一代的父辈为我们树立的人生理想!因此,现在穿上皮鞋时,还常常感到自豪,虽然现在的人物正提倡着穿布鞋,穿波鞋。


           街的那边是沅江。那时桃源主要靠水路运输,因此码头十分热闹。码头上有背着行李的乘客,也有在码头上装卸货物的挑夫,还有在斜坡上吃力地上上下下的板车。那时沅江水道很深,常常有长长的船队经过,泼溅起很大的浪花。当然,也有竹筏,还有木排……我们常常在放学时跑到河边,捧起清澈的河水就喝,然后,我们就坐在河边目送大船驶向远方……


           街这一侧则是店面。多数是平房,昏暗的灯光。因为是计划经济,所有的店面都是公家的,一口价。当时的县城最令人羡慕的单位就是副食品、粮店和肉铺,我有一个邻居的父亲就是在肉店上班,每天我吃就不见油珠的小菜时,就能闻到他家飘来的肉味……街上所有的墙上都刷着大字,什么“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阶级斗争一定得抓到底”、“枪杆子里出政权”……


           老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些老的街面,而应是两个人-----


           一位是一个八九岁的男孩,他满脸漆黑。还拖着两条长长的“鼻龙”,衣服破乱,脏脚趾全露在鞋外。他常常抓着一个破木碗,立在我们上学必经的路段。他有一个奇特的本领:能吃石子。我虽没有亲眼看到他吞下石子,但是,只要天晴,就见他傻傻地立在街边。


           他的碗里常常装着石子,但是,我却偶尔看到他手里拿着一个粑粑,有时拿着半截白萝卜,更多时,看到他手里抓了几根咸菜。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是艰难的,买一米布都需要凭票,更不用说是买米。粮票极为紧张,因此,常常听老一辈教育我们“掉饭下来是要挨雷打的”。老街上的人们自家粮食也不够,但也不忍心看他受饿,自己有一口也不忘了给他一口,那个孩子也总是憨憨地跟着人家去。他吃得很专注,根本没有注意周围人的目光,好像他的世界只有那个碗大……
     

           他就如此地生活在这条街上。当然,他在这条街上乞讨的时间并不长,最终是被一位好心的大伯领回家当儿子去了,听说那位大伯也有几个孩子。


          “就添双筷子……”这是那位好心父亲留下的话。但他离去后,很长一段,还有人在打听这个孩子的情况。“但愿他后来过得好”,这就是老街上人们的祝福。


     

         另一位,是穿一身大花袄的疯女人。听说,她原来是个大学生,省城的,家境很好,文革中因为“出身”不好被人整“疯”了,最后流浪到桃源。 


           她只要一上街,手中就拿着花儿草儿。上店去,她绝对不要吃什么,只是对着卖的花布、花结傻笑,不肯离开。她虽然没有钱,但是,店里的伙计常常也拿几样不值钱的哄她。她呢,出门就全戴上头去,惹得一路上都是笑声。尤其是孩子们,他们追在后面大喊“向竹仙”“向竹仙”,现在也不明白这是她的真名还是因为她那身打扮花哨得像当地的仙娘,反正,她的到来让一街都是轻松的气氛。


           向竹仙总是穿着大花袄走在大街上,她和人们一样快乐地笑。后来,听说平反了,她也渐渐不疯了。再后来,她没有离开桃源,住在敬老院中,直到她得病去世。


           每每想到故乡的老街,似乎就看到了那个吃石子的脏男孩和穿大花衣的疯女人,他们被生活逼迫得到处流浪,是这条街上的人们以自己朴素的方式接纳了他们……一段不堪回首的特殊历史,虽然暗淡,但是老街善良与质朴的光芒还是穿过岁月照在我的心中。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桃源老街上的故事。


           现在,站在桃源新城大街上,感受着现代繁华时,心中不免也升起一份隔膜来。我们总是匆匆地过十字路口,我们总是匆匆地走过斑马线,我们很少停下来,只为了关注身边的某一个人。现在,我们习惯把一切都掂出个价格来,当我们能把所有的帮助都标上商业的价格时,我们好像正失去一些令人留恋的东西,能让人温暖回忆的东西。


          我常常去老街走走,虽然那些墙上再也没有标语,虽然老房子正一栋栋地被推倒,虽然街面那边的沅江已看不到长长的船队,也没有人敢捧起江水来喝了,但是,我依然怀念着老街,不能忘怀那些艰难生活的人和那些热情的手……

           这就是桃源老街风情吧!能够称得上文化吗?不知道。如果文化必是要以久远为基本特征的话,那么我的老街上的那些人与事确实已久远、久远…… 


           永远怀念我的老街。


     


  • 上一篇:山东河北行随笔
  • 下一篇:刘丽平 罗建中 郭福炎:2012年一中高考对联

  •     18luck新利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