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w.18luck.life 2019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
  • 您现在的位置: 桃源一中>> 校友家园>> 母校情结>>正文内容

    我心目中的吴子樵副校长


            1961年下半年,进入高一的学习。也就在此前不久,桃一中来了位新的副校长。他和罗刚成校长一样,个子不高。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那时我还未寄宿,走读。每早一进校门,就看到这位校长手持书卷,沿着花园小道在大声朗读。有时读的英文,有时读的古文。他,就是吴子樵校长。我揣摩着:一个有来历的书生。


            不错,是一个有来历的书生。吴校长,老家江西萍乡,早年饱读诗书,建国前参加革命。作为随军记者和宣传干事,参加过抗美援朝和湘西剿匪。后在“新湖南报”报社工作。是年随参加整风整社的省委工作队来到桃源,先是驻队搞调查研究,后被派往一中任职。来一中后,我几次读到吴校长发表在“新湖南报”上的文章。散文。文章不长,文字朴实无华,富有哲理。记得有篇文章是“从种罗卜所想到的”。他的稿子是涂光华同学(原桃师附小的同学,高中时她在高15班)誊写的,涂光华同学有一手好字。偶尔有一次我看到涂光华同学给吴校长誊写的文稿,故知此情。

     

             难忘一代“黄金搭档”

     

            那时,罗校长还顶着“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在桃师食堂卖饭票和打杂。1962年初,罗校长的问题被甄别平反,恢复校长职务,重新执掌一中。这样,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小个子成了一中的搭档。都说“文人相轻”,然而,罗、吴二人以他们的志同道合与宽阔胸襟而相互信赖、配合默契,彻底颠覆了这一世俗之见,成为挚友和战友。他们以各自不俗的才华和才干,将桃源一中共同打造成在湖南小有名气的一所完全中学。按今天时髦的话讲,不愧是一对“黄金搭档”。

     

           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苦日子”,国家大伤元气,学校也大伤元气: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劳代学,功课欠账多;不仅学校领导挨整,一批骨干教师,或因所谓历史问题,或因出身不好,或因“表现不好”,同样被敲打、挨整。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名义下,1960年初中升高中取消了升学考试,按家庭成分划线;由于饥荒和极度贫困,不少学生无力支付钱粮,被迫中途辍学。等等。1961年,中央就国民经济的恢复出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全力恢复元气,学校亦开始有了转机。

     

            百废待兴。罗、吴二校长首先从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入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很快在全校形成浓厚而神圣的学习氛围。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罗校长掷地有声:“学生的任务是什么?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吴校长接着登台:“要敢于冒尖,敲开北大、清华的大门!学校决定设立奖学金,对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台上一唱一和,台下联袂躬行。每天一清早,两位长者操后各执厚卷,踏着书声,出没在校园里。稍稍有点不同的是,罗校长读的都是四书五经。桃一中可圈可点的“景色”很多,其中晨读是最具生气的一景:校门前方塘如镜,水波不兴;方塘四周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映带左右。少男少女点缀其间,神游于书海之中;校门口园地百花吐艳,芬芳四溢;五爱楼下“含羞”脉脉,五爱楼前柏树森然。多数学子集中在教室里晨读,朗朗书声此起彼伏,与校园景色相融交汇,让人陶醉。突然一天早上,来了一个照相的。他看中了这里的景色,吸引个别女生摆弄姿势留下“浪漫”,特来此地想揽点生意。架式刚刚摆好,恰被罗校长发现。光天化日竟敢来这里胡闹,罗校长气愤至极,不分由说,毫不含糊地将其相机砸烂在地。来者不明深浅,自知理屈;慑于对方威严的目光,悻悻而去。从此再未敢造次。吴校长为罗校长的潜心治校、敢作敢为所感佩。他恪守诚信,全面考核,期末进行奖学金兑现。我班王文庆同学获此殊荣,得奖学金5元。那时的5元钱是有分量的,而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教与学的极大潜力。1963年,高启孝同学被清华录取,第一个敲开清华的大门。到1965年,考取北大、清华及其他重点大学的学生,北京一地即多达18人。

     

             难忘吴校长的精彩讲演

     

          “一唱一和”,要“唱”出特色,“和”出水平,让人心底产生共鸣,实非易事。桃一中作为一县的最高学府,在“运动”时代,时有县里要员来作报告。居高临下的官腔报告,索然无味,也得硬着头皮,正襟危坐地听下去。吴校长的报告堪称“讲演”。让成千学子耳目一新,如饥似渴,洗耳恭听。讲演的声音并不十分洪亮,而且那时还没有扩音设施、麦克风,却能让台下千人鸦雀无声。吴校长的报告为什么那么吸引人?我想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极强的针对性,主题鲜明。报告的中心一定是学子普遍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次报告的主题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是针对不少同学和学生干部以及有些老师基于过去运动中批判“走白专道路”的负面影响仍心有余悸而提出的。二是有思想深度。能通过对现实、对历史的深刻思索,找出本质的东西,启迪受众,让人“豁然开朗”。三是有“身教”的感召力。吴校长自身的平实无华与勤奋治学、表里如一,给学生们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形象,让演讲频添光环。四是学识渊博,语言生动,情真意切,一如其人。吴校长演讲中为了把一个问题说透彻,擅长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由于博览群书,阅历丰富,具体事例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成段的范文警句原汁原味为我所用,语惊四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吴校长的演讲感人,不仅在语言生动、以理服人,更在对莘莘学子心存大爱,以情感人。他视学子为自己的朋友,有时会以自己的阅历和亲身经历同你“聊天”,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让你的心灵得到震撼、真情得到濡染、灵魂得到升华。这种荡气回肠的心理冲击,绝非“灌输”、“说教”所能匹敌。吴校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讲演,是高二时配合学校关于思想、道德、情操、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大食堂作的“我们应当怎样书写自己的人生”的一场报告。其中所阐述的“学习,永无止境”、“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让我们共同珍惜人生,珍藏自己的历史”伴我走到如今。相信凡是听过那场报告的同学,定难忘却,“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从多次聆听吴校长的讲演中,让我领悟到,原来讲演有如此之深的感染力、感召力;讲演中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变的表情、恰到好处的手势,不仅给讲演主题的发挥大大加分,而且给人以艺术上“美”的享受。参加工作后,在自己所能展示的人生舞台上,我注意以追求“讲演”的完美修养自身,为宣传职工、发动职工深化企业改革,为激励大家共度难关,为强化管理、产品创优等鼓与呼,也从中体会到先哲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情欲信,辞欲巧”之真谛与乐趣。

     

            难忘吴校长“润物无声”的菩萨心肠

     

            和罗校长一样,吴校长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生“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不经意间,他出现在你的身旁。且举几例:进入高中,学校提倡大家学写大字,补上毛笔字这一课。一天晨读完,吴校长从身后过来,看到我课桌上一张大字练习,拿在手上扫视良久,问我:“是你写的?”“是的。”“不错,坚持练下去!”吴校长的鼓励,声犹在耳。早几年我去拜望他老人家,看到他书写的挂在客厅的中堂,一睹先生墨宝,更激起我现在从临习碑帖入手,从头开始,以不负先生之雄心。谈到写字,我是有负先生的。我图省时,字迹潦草,不论作文,还是数、理、化答题,认为“关键在答对算对,潦草点你不敢扣分。”我终于受到“警告”和“惩罚”:赵道模老师曾批改过我的一篇作文,书面指出:“字太潦草。须知字好半篇文。”高二一次物理期中考试,李致君老师圈点我的试卷:“字迹潦草,扣两分。”也许是吴校长知道我这个“典型”,继组织大字竞赛之后,学校又组织了钢笔字竞赛。此其一。有一次课余,吴校长来到我们高16班。闲聊时谈到“人不知而不愠”,继又谈到“慎独”之人生境界。他说:“你们也许并不知道罗校长的工作量和真正的身体状况。他很少在晚上12点前睡觉,长年没有节假日,但每天一清早他会出现在操场上。他是在以非同一般的毅力身体力行,让同学们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过重的负荷加快了他的衰老,他不以为然。最近学校成立了排球队、篮球队、长跑队,他又坚持每天去长跑队督阵。一个人的诚信与社会责任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我们要学会观察,从中得到启迪。”吴校长还谈到一个感人的故事:“1960年的一天,我来到常德的一家饭店,偶尔看到一个满脸憔悴的中年男子。他在吃完面条后,写了一纸压在面碗下面。待那人走后,我看了那张纸条,上面写道:‘服务员同志,实在是饿了,我才在这里用餐。我有乙肝,请一定对我用过的碗筷过细消毒,以免传染他人。’”吴校长若有所思:“也许在你们身上,也有不少感人的事情!”短短一席话,同学们如沐春风,各有会心。此其二。进入高三,语文课由资深的杨朴庵老师担任。考虑到高中毕业后,不可能全部升入大学,一部分可能去当老师,而当老师,教拼音则是一个基本功。所以杨老师给我们补讲拼音这一课。他说:“吴校长几次跟我商量,要让同学们熟练地掌握汉字拼音,为高中毕业后的就业推荐打下基础。”此其三。高考前填写升学志愿表,吴校长频繁地走动在高14班至高17班各教室同学当中,根据他所掌握的同学们的具体情况,为我们一一建议和把关。见我所填的20所大学(一类重点大学、二类一般大学分别10所)没有一所师范类大学和医学院,一门心思想读“理工”,便对我说:“还是要兼顾一下,留有余地。”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此其四。往事历历,我们有多少不会忘记的感动。

     

            屏息静思,杜工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自然又回荡在我耳边。这不正是谦谦君子吴校长的真实写照吗?

     

            从1964年离开母校到1995年参加母校88周年校庆再见到吴校长,一别31年。当时吴校长已是近七旬之人。假以天年,虽历经十年“文革”磨难,继又20年岁月风霜,吴校长依然健在,幸甚!执手恩师,追忆因积劳成疾已故的老校长罗刚成以及“文革”中屈死于劳改农场的杨朴庵等老师,我欲哭无泪,而吴校长则已眼眶湿润。“文革”中,吴校长被打成走资派和“白专”典型而饱受折磨,继而免去副校长职务,屈就高中语文教师。担任语文教师期间,正值“读书无用论”风靡全国之时。几代人苦心经营几十年、占地百余亩、偌大的一个桃源一中,在校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上面作主,以28万元卖给了桃源纺织厂。“一中”不复存在,辗转东西,几易其名。“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哪怕是在屈辱和夹缝中生存,面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野蛮与倒退,吴校长仍矢志不忘“授业解惑”、“启人心智”这一延续和滋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的神圣责任。他大智若愚,“逆来顺受”,“饰表以疑世”,在动乱与屈辱中践行薪火相传,潜心教学与教学研究,总结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六条经验”,在常德地区推广,至今为学界传为美谈。

     

            天旋日转。1972年6月,“桃源县第一中学”恢复校名;1973年,吴校长恢复副校长职务;1984年,吴校长任桃源一中校长;1988年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虽是名誉校长,却一如以往,配合同仁,为把桃源一中打造成湖南省重点中学出谋划策、呕心沥血。母校88周年校庆,吴校长是主要策划和组织者。也就是在88周年校庆后不久,经省有关部门严格考核和全面评估,桃源一中以其不争的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一流教学环境与设施、雄厚的师资实力及持续稳定的过硬的教学业绩,审查通过并升格为湖南省重点中学。

     

            从“文革”中桃源一中何家溶老校园的被强行整体廉价出卖,到1995年校庆前地处沅江之畔的桃源一中以崭新面貌的重新崛起,这里凝聚着母校几届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罗刚成、吴子樵两位老校长的多少心血。为了收回老校园,从来不会拉关系的两个“书呆子”,手持中央1978年关于“退还‘文革’中占用学校”的尚方宝剑,“上北京,去省城,找校友,求领导,这里访谈,那里叩见,使出一切解数。至诚终于感动了上苍,经上级领导批准,桃源一中怀着对何家溶的依恋重新屹立在沅水河畔”(桃源一中高中五班学长唐美兰《负雪见贞心》语)。重新崛起的桃源一中校址,恰是我小学母校桃师附小之所在。如同万千学子心仪的桃一中何家溶老校园,著名女作家丁玲曾经就读的桃源师范(原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桃师附小”,同样是我深藏心底的“伊甸园”。沅水河畔桃源一中的重现,竟是以失去莘莘学子两处“伊甸园”为代价,确实太残酷了!“文革”的伤痕,何年可以抚平?

     

            “办完校庆,我已宣告:彻底退出行政舞台,当个完全挂名的名誉校长”。吴校长在1995年校庆后给我的来信中这样写道:“到了‘古稀’之年,应该过点自在、轻松地生活,……我打算认真读几本书,写点想写的文字,让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愉快。你如有机会回故乡,务请到寒舍小住。”每当我重温老校长给我的来信以及1995年校庆时写给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题词,我都会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我当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师生情谊。

     

            我渴望能到吴校长身边,去亲身探幽他老人家真正退下来之后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逺地自偏”的心境。此后这些年来,我每次回桃源,都要仔细翻阅我父亲手头那些《桃源诗稿》。《桃源诗稿》是吴校长和刘自喜老师(原桃一中老师)创办的,已问世多年,成为桃源县和常德地区有一定影响的读物。几乎每期都有吴校长的新作。我不仅从中领略到吴校长诗词的文采,更重要的是去感受他老人家与时俱进、乐观豁达的精神,倾听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声。我父母在世时,一般都是春节回桃源。曾几次去母校拜访吴校长,却都没能碰上。后经打听,方知校长的岳母尚健在,年年都要回江西老家,陪老母过年。随着年事已高,校长身体可健?后来听说校长患有“老年痴呆症”,我为一直未能去看望而深深抱愧。2009年春节,我终于在一中新建宿舍区寓所见到了吴校长,那次他和师母正好在家。令人欣慰的是,吴校长身体尚佳,精神也好。见我来看望,有说不出的高兴。师母也很高兴,问道:“你认识他吗?”“何沛夫,我的学生,而且是一个好学生!”校长敏捷的回答,让我开始怀疑他是否真的患有“老年痴呆症”?坐定,校长同我说谈起母校一中“文革”中的遭遇,顿时严肃起来。老人家追忆着他的战友罗刚成校长,追忆着已故的几位老师,追忆着何家溶老校园。不舍之情,催人泪下。继而谈到当前教育上的得与失、利与弊。在经过一番分析比较之后,恳切地说:“我对桃一中还是满怀希望的!”校长对往事的记忆清晰,言谈缜密、思想开阔。但也让我发现了一点“异常”,谈话中他曾先后三次重复着一句话:“冯晋文老师就住在我对面”。师母在一旁提醒他已讲过了几遍,最后,校长再次告诉我:“冯晋文老师就住在我对面。”我理解校长的心,老人家是叮嘱我一定不要忘记去看望冯老师。然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我意识到外面所传吴校长患有老年痴呆症,并非空穴来风。师母告诉我,老人家一个人外出就不晓得怎么回来,每晚,都是她陪他在沅江边散散步……。

     

            2012年5月底,李致君老师在电话中相告,吴校长于前不久病逝于桃源县人民医院(2014年2月25日,我与吴校长长女、桃源一中高级教师吴萌通话,知吴校长是2012年5月22日去世的)。一代名师、我们几代人景仰的老校长,以八五高龄,安详的告别了人世。得此噩耗,我内心无比悲痛!老校长,我再也看不到您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您那发自肺腑、对学生无比关爱的声音!

     

            要求别人做到的,他一定以身垂范。老校长曾教导我们:“学习,永无止境”。老校长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写作,是他晚年的最大享受,也是他一生的嗜好。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让他永葆思想的青春活力,退休后仍被政府聘为顾问,一直为桃源的振兴出谋献计;老校长曾教导我们:“做人,是一辈子的事。”老校长一辈子恪守“与人为善”,淡泊名利;他从来就不知道算计别人,也从不担心别人算计自己;老校长曾教导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让我们共同珍惜人生,珍藏自己的历史。”老校长以其早年投笔从戎,大半辈子潜心教育与教学、甘于寂寞,向人们展示了他平凡而充实的一生。他总是远离尘嚣、浮躁,远离世誉虚荣,深藏明月清风;不屑好大喜功,一生殚精竭虑,躬身践行。所以,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他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记录了他一生“向上、向善”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引导学子“向上、向善”的不懈努力和桃李遍天下的业绩。这本书,饱含人生大智慧,是留给后人,也是留给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母校桃源一中珍贵的精神遗产。


  • 上一篇:怀念罗刚成老校长
  • 下一篇:恩师李克祥先生

  •     18luck新利备用